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始建于 1956 年,是广东省最早从事血液病诊治的科室,也是国内首批成立的血液专科之一 。在血液科历届科主任的领导及前辈的共同努力下,血液科发展迅猛。 1992 年成为广东省首批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位, 1996 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授予点, 2000 年 成为 博士研究生授予点, 2006 年成为第一批住院 / 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2007 年成为第二批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单位, 2009 年成立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我科为所长所在单位,我科是现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2011 年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血液内科由血液病区(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血液实验室、血液专科门诊组成。现有正高职称 6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人),副高职称 3 人,主治医师 4 人。医师队伍中 50 岁以下人员占 82.4 %,其中 88.2 %具博士学位。专科主 任李娟 教授现任我院大内科主任,并任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 国 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 《中华血液学杂志》和《临床血液学杂志》编委。 罗绍凯 教授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科副主 任周振海 教授任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科副主 任许多荣 教授任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 郑冬副 教授任广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血液内科病区现有编制床位 104 张,周一至周五全天开设教授门诊和专科门诊。年门诊量 5 万人次,年住院病人两千多人次。血液内科是华南、港澳地区疑难血液病例权威会诊单位,在国内、国际(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 多发性骨髓瘤是中山一院血液科的特色,是血液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其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 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非洲、亚洲各国。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沙利度胺治疗国人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效和起始剂量、药物起效的时间和患者所能忍受的最大剂量;在国际上首先尝试以 FMD 方案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建立了初治适合移植和不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体系,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新药联合移植是适合移植患者的最佳选择;在国内最早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上述研究成果在国内和台湾、香港等地多次被邀请做经验介绍和推广。 李娟 教授作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主要撰稿人,在国内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李娟 教授 主持的 “ 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新的治疗方法探讨及其机制研究 ” 获 2007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骨髓瘤相关的成果发表在《 Leukemia & Lymphoma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杂志。 血液科是广东省较早开展干细胞移植单位之一, 1992 年起即开展了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至今已完成的移植总例数为 400 余例,近 5 年移植总例数在广东省位居前列,在移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另外,在出凝血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治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血液科建立了完善的患者随访制度,对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再障等患者进行系统的登记和随访,对接受移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追踪和观察。
血液科从建科之初就非常重视科研和教学,现拥有几百平方米的血液实验室。历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教育部、广东省及广州市等各级各类科研基金数十项。 “ 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新的治疗方法探讨及其机制研究 ” 获 2007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成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血液科参加了国内多个多中心新药的临床验证,作为执笔人或参与者制定中国多个血液病诊治指南的编写。近三年来发表 SCI 收录论著 10 余篇,国内核心期刊 100 多篇,获得各类型基金资助 10 余项。血液科承办和协办了多次国家级及省级继教项目和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
血液科作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培养了 20 余名医学博士, 50 多名硕士和几十名进修医生,这些人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及广东省内多家研究机构或医疗机构血液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2月9日
星期日
2月10日
星期一
2月11日
星期二
2月12日
星期三
2月11日
星期二
2月12日
星期三
2月13日
星期四
2月14日
星期五
2月15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
2月10日
星期一
2月13日
星期四
2月14日
星期五
2月15日
星期六
2月9日
星期日
2月10日
星期一
2月13日
星期四
2月14日
星期五
2月15日
星期六